農曆曆法
曆法是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而制訂的計算時間方法。在中國,農業向來是經濟的命脈,而農業依賴曆法以計算季節的更替,因此中國採用的曆法又稱為農曆。
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所訂的曆法稱為陰曆;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所訂的曆法稱為陽曆;農曆是涵蓋月球運行規律及太陽位置變化的陰陽曆。
農曆的基礎是「回歸年」和「朔望月」。「回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對古時一般生活需要來說,以月相的變化(即新月>上弦>滿月>下弦>新月)來計算日子是比較方便的方法。農曆以朔為每個月的開端,這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等,日食發生時必定是朔。月食發生時必定是望,這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差180度。
由於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曆法便採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二十四節氣介紹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語,至今未改,可見節
氣受到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以補救我國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
點,古代農民由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知,農業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們只要看一下當時是處於那個節氣,便可瞭解此段時期的氣候狀態,適時的進行農事,以免氣候產物與季候變化脫節而影響收成,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
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
2015年 歲次乙未年 二十四節氣表 (西曆)
立春 西曆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雨水 西曆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驚蟄 西曆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春分 西曆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清明 西曆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穀雨 西曆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立夏 西曆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小滿 西曆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芒種 西曆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夏至 西曆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小暑 西曆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大暑 西曆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立秋 西曆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處暑 西曆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白露 西曆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秋分 西曆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寒露 西曆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霜降 西曆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立冬 西曆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小雪 西曆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大雪 西曆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冬至 西曆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小寒 西曆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大寒 西曆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